您现在的位置: 深圳政协网首页 > 政协新闻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来源:深圳政协发布时间:2017-09-01

8月31日下午,市政协召开六届二十九次主席会议,围绕“深圳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更大作用”进行专题协商。市政协主席戴北方,副市长艾学峰,市政协领导刘润华、黄中伟、陈倩雯、王璞、张晓莉、徐友军、黎军、王大平、王芃、赵燕民等参加会议。

?
?

今年4月以来,市政协启动“深圳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更大作用”相关课题研究。 调研历时4个多月,共开展7轮实地调研、5场专题座谈会, 80位政协委员参与。 与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合作,围绕深圳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工作,从政策定位、建议对策和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提出14个方面,共80条具体建议。

市政协委员方舟代表调研组作主旨发言。调研组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优势在于有“一国两制”的安排,可以巧妙地将两种制度优势叠加,使发展要素在大湾区三个独立关税区下低成本跨境流动。而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应当提升具内外联动双向开放先导功能的核心枢纽区地位,建设国家主要国际科技创新产业中心,构建深港大都会区。调研组认为,深圳应当用好河套、前海两大平台,提升科技、金融、现代服务业、旅游等四大产业。

?

落马洲河套地区可升级为“中国(港深)国际创新科技产业实验区”

调研组建议,积极争取将落马洲河套地区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战略平台,并更名为“中国(港深)国际创新科技产业实验区”。深港共同打造“深圳南山科技园-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古洞北科研发展区—香港科技园”的“深圳河两岸创新走廊”。发展规划方面,着力拓展河套地区周边配套区域,形成“1+3大河套创新区”的发展格局;配套制度方面可以学习欧盟地区经验,使河套地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要素自由流动试验区;产业链方面,实现科研成果直接在大湾区城市内产业化,提供整条产业链的系列支持性综合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借助其毗邻香港的优势,构建全国高新科技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示范区。

?

深化前海地区深港澳金融业合作创新,服务湾区实体经济

调研组建议,以前海自贸区为核心,借助其区位优势继续扩大拓展深港间金融业合作的空间,将前海自贸区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体制改革与港澳合作试验区”,在区内开展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学习香港制度优势的深度实践。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金融交易平台,在“债券通”开通的基础上,对深圳与香港股票融资一级市场互联互通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实施互联互通;联合推动粤港澳金融产品创新,携手重点发展金融科技,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一个可相互兼容和方便使用的电子应用支付平台和区域性电子商贸平台。

?

重新定位沙头角区域,打造大湾区生活示范区

调研组建议,深港双方联合向中央积极争取,将沙头角区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别生活示范区。借鉴前海引入香港知名企业发展港货中心的成功经验,将沙头角区中英街一带打造成边境购物城,设立大型零售体验店为模式的港货中心。联动沙头角保税区和盐田港保税区,发展与零售商贸结合的跨境电商业务。此外,深港双方可长远规划,考虑将沙头角变为正式深港通关口岸,充分整合两地的旅游资源,发展包括中英街在内的沙头角旅游文化。

《调研报告》还从大湾区交通规划、产业发展、城市管理、环境治理、医疗养老、文化教育、青少年交流、法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多条意见建议,为深圳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政策参考。

政协委员黄扬略、陈可石、刘佑华、张晓春、金孝贤、陶一桃、樊建平、何子军、游忠惠、周路明、陈十一,专家学者刘国宏、邹平学等作重点发言,从不同方面谈问题、提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 黄扬略

深圳应该主动请缨,明确“大湾区”枢纽城市的角色定位。如果深圳过年三十多年的辉煌,主要在于借助了香港这一桥头堡,从外向内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经验,并在完成自身改革发展过程中辐射全国;也许往后三十多年,深圳的精彩、辉煌,又将是借助香港这一桥头堡,从内向外输出资金、技术、产能、文化。

市政协委员 陈可石

我们应该为“地下深圳”和“海上深圳”两个伟大城市理想奋斗。深圳目前人均地下空间面积为1.78㎡(按全市人口1190万计),对比新加坡人均40㎡ 有很大的差距。深圳正处于一个开发地下空间的黄金时期,建议把目前的地铁站、办公楼、大型城市综合体及建筑地下车库的空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下城市空间系统,大大缓解地面交通的堵塞并增加城市步行系统的可达性。深圳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滨海,滨海岸线也正是深圳城市最大的竞争力。希望在深圳的西部海岸,也就是前海、宝安,形成一个有内海的滨海城市岛群;在深圳的东边,可以利用滨海山地空间构筑加里福利亚一号公路这样一条高科技文化创新带。

金融专家 刘国宏

深港澳开展金融合作,大力服务湾区经济,这既是扩大腹地的需要,三地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需要,我认为也是国家战略的需要。在一国范围内,又是两种不同的制度,正是国家推进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理想实验场。深港金融合作,应该聚焦金融科技、聚焦离岸人民币市场、深化资本市场合作。深澳金融怎么合作?我认为可以共建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发展跨境融资租赁、跨境绿色金融市场。

市政协常委 刘佑华

优美的环境,包括水环境是湾区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东京、纽约和旧金山管网密度分别为为15.19、15.30和11.94公里/平方公里,污水收集率基本达到100%,深圳为5.89公里/平方公里;三地单位GDP用水量分别为2.16、3.54和4.31立方米/万元,深圳为11.37立方米/万元。建议通过推进经济社会调整和转型、逐步提升水资源利用率 、污水处理设施扩容增效、系统推进面源污染防治 、推进湾区总量控制体系等措施,加强与香港、澳门和其他湾区城市水环境治理合作,共同改善湾区水环境质量。

市政协委员 张晓春

未来十年湾区空间体系将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区域客运城市化,客运走廊网络化,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将重构湾区新格局,这将是深圳交通全面提升的战略机遇期。建议深圳按照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战略目标要求,着力拓展连接伦敦、纽约、芝加哥、巴黎、旧金山等全球创新城市的洲际精品航线,成为全球航线网络的重要节点;全面拓展深圳面向国内的高铁辐射扇面,以“分线运输”策略开拓大湾区广州、深圳双铁路枢纽新格局,形成轨道上的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福田区政协常委 金孝贤

粤港澳大湾区的开发将为香港的青年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内地孵化器的成本比香港要低很多,而国内市场却大得多。对于香港初创企业而言,如果能够为香港创业者提供创业扶持,提供孵化器空间,甚至创业资金的支持 、工商注册和法律的支援等等,可以很好的帮助香港的初创企业在大湾区发展。

市政协委员 陶一桃

城市独特的要素禀赋,决定了这座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独特作用的彰显与发挥。我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圳可以继续发挥制度变迁的“示范效应”, 区域经济的“引擎作用”,带动周边区域的“扩散效应”及创新趋动的“引领作用”,为提升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提供全要素的创新支撑。

市政协常委 樊建平

现代医药可以说是健康与长寿最核心的要素,生物医药与医疗服务市场潜力无限。目前按类政府体制管理的国家医药审批与监督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空白”。我建议深港合作在“前海”或“河套地区”共建现代化药品检验中心,推动药品市场“前厂”、“后店”模式。

?

市政协委员 何子军

前海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就是要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创新试验田、先行区和转换器,实现不同制度之间的有效连接和相互转换,消除各种行政壁垒,提升要素流动便利化程度,充分释放社会生产力和创造活力,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有机融合并发生化学反应,成为粤港澳经济一体化的试验示范区。重点做到“资本通”“商品通”“信息通”“人才通”“规则通”“产业通”。

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常委 游忠惠

人才问题是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问题的“金钥匙”。共享经济时代,人才共享亦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也是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值得密切关注。建议深圳通过全球引智、协同创新、对标硅谷、建立人才诚信体系、人才共享机制、本地培养、优化环境、授予荣誉等人才策略, “揽全世界顶尖人才为我所用”,把深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高地。

市政协常委 周路明

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的格局,把发达国家的源头创新资源与中国强大的需求端结合起来开展协同创新是未来最重要的战略机会。深圳有机会成为科技全球化的连接者,建议学习台湾设立工研院的经验,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用香港的法律制度、语言环境、生活方式加上深圳需求端场景让河套地区成为世界性的离岸创新中心。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 邹平学

合作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法律和制度的交流借鉴也是合作内容之一。要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赶超世界三大湾区所具有的独特制度优势,我认为首先是加强法律合作,建议推动建立区域性商事法律合作委员会,共建法律交流平台;设立粤港澳司法资源共享中心以及专门的区域环境纠纷解决仲裁中心。

市政协常委 陈十一

粤港澳大湾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能否崛起,深圳能否发挥引领作用,核心是教育,“大学强,则城市强。”建议把高等教育提升作为大湾区战略下深圳发展的重要核心点。做好科教结合,充分学习美国大学为政府代管国家实验室的经验,把国家重点实验室建到大学周边,支撑大学、培养大学,把它变成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中心。

市政协副主席 徐友军

粤港澳大湾区最终的目标,我认就是打造粤港澳经济共同体,消除阻碍,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充分自由流通。这也是一件相当难的事,我认为应该先有一些突破,突破口就是深圳的前海、“大、小河套”和沙头角以及边界地区。

市发改委主任王宏彬、科创委副巡视员沙新华、规土委副主任薛峰、交运委副主任徐忠平、人社局副局长曾雪莲等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分别对委员发言作了回应。

副市长艾学峰代表市政府对政协和委员们的积极调研及建言表示感谢。他说,大湾区建设有助于突破传统的行政辖区局限,为深圳发挥中心城市功能增添了新的动力、扩展了发展空间,这是深圳难得的发展机遇。他表示,深圳具有比邻香港、创新能力较强、营商环境优、高端要素聚集等诸多条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优势明显、使命光荣。我们要做科技创新产业的引擎,打造全面改革开放先行区,深化深港各领域合作,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使命和作用。他要求,政府部门要对委员们的宝贵意见积极消化吸收,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更大作用增添助力。

市政协主席戴北方表示,“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殊性,我们要把研究和探索“一国两制”下湾区建设发展模式作为工作着力点。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勇于担当,通过创新机制、规则和标准,把“一国”的便利和“两制”的优势充分释放,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化发展。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把资源配置到最高效的地方,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最大化的生产力。要推动建立多层次的领导协调机制,通过定期的协商对话,形成统一的合作发展思路,推动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要立足地理区位优势、市场机制优势、科技创新优势,切实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产业引领作用和创新驱动作用。

戴北方说, “市政协将继续深化调查研究,扩大调查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戴北方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实施过程中,深圳依然会面临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他希望广大政协委员,尤其是全国、省政协委员,保持对这项工作的持续关注,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呼吁和推动,助力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部分全国、省、市政协委员,各区政协、各民主党派负责同志,部分市委市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来源/宣传信息处)

编辑:唐娜